8月6日,广岛和平纪念公园,和平的钟声再次响起,悼念80年前那场核爆中逝去的数十万生命。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上,人们缅怀逝者,呼吁和平,誓言“永不再战”。然而,在和平的祈愿声中,总有一些微弱而坚定的声音,刺破了这份宁静,直指日本社会80年来未能触及的“痛点”。
“我们是受害者,但我们也是加害者。”一位年迈的广岛原爆幸存者在接受采访时,用沙哑的声音说出这句话,瞬间引爆了舆论。这句话,如同一个沉重的问号,直击日本社会长期以来在历史问题上的“受害者”叙事,让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,广岛的悲剧背后,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责任?
长期以来,日本在讲述这段历史时,往往习惯性地将自己置于受害者的位置。他们强调核爆带来的巨大痛苦,展示幸存者们备受折磨的一生,呼吁国际社会废除核武器,以防悲剧重演。这种叙事固然重要,但它也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空白: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战争?谁是战争的始作俑者?
正如一些日本学者所指出的那样,日本战后社会并未建立在对战争的深刻反省与否定之上。在学校教育中,对侵略历史的讲述常常避重就轻,以至于许多日本年轻人并不清楚,正是因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战争,才最终导致了日本自身遭受的核打击。广岛和平纪念碑上那句著名的“不再重演错误”,却偏偏没有写明是“谁”的错误。这种“没有主语”的叙事方式,巧妙地将战争责任转化为抽象的教训,模糊了历史的真相。
而广岛的幸存者们,正是这种“反省残缺”的受害者。他们用亲身经历的痛苦,证明了战争的残酷。然而,随着幸存者们日渐凋零,他们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。如今,幸存者平均年龄已超过86岁,他们不仅要与疾病和衰老抗争,还要与那些试图篡改历史的势力进行斗争。
“如果我们幸存者不说出来,同样的悲剧可能会再次发生。”一位幸存者的话,道出了他们的忧虑。他们深知,只有正视历史,承认责任,才能真正让和平的理念扎根于下一代心中。如果仅仅是沉浸于受害者的悲痛,而忽视了战争的根源,那么所谓的“和平”,不过是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高塔,随时可能被风雨摧毁。
这场关于“反省”的争论,不仅仅是历史层面的较量,更是对日本未来走向的深刻拷问。当幸存者的眼泪和质问,与日本政府的官方叙事产生巨大反差时,我们有理由相信,真正的反省之路,依然漫长而崎岖。广岛的悲剧,不应仅仅成为呼吁废核的符号,更应成为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,让日本正视自己的过去,以实际行动赢得世界的尊重